乃論
~選錄古人關於琴棋書畫以及工藝器物的良論妙述~
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
唐‧陸龜蒙《書銘》
太古之時,何嚐有欺。逮乎結繩,民始相疑。畫卦造書,聖人之為。圖載文字,厥功弗知。惟簡惟牘,斷竹析木。累必充廷,負必折軸。韋編一絕,錯亂名目。浸務輕省,搗枲剝穀。膠綴番番,恣其所便。蟲篆更隸,形模易宣。上下今古,卷舒蟬聯。薰曝蠹鬱,疵乎不堅。又取瑉石,琢磨雕鐫。由簡牘下,其存四遷。璽印章號,殷勤識焉。其巧益甚,其訛益繁。盟契質要,朝成夕反。誥誓制令,尾違首言。箋檄奏報,離方就圓。錄注傳記,鬼仇美憐。銘誄碑表,虛功妄賢。歌詠賦頌,多思諂權。在簡版者,埋沒爛壞,無遺一編。副以枲穀,其留最延。錯謬顛倒,尨蒙弗刪。在瑉石者,固寵納賂,唯辭是妍。鑱鑿既畢,名聲泯然。堯舜之道,以人為傳。有死必繼,流乎億年。宜斥詐偽,焚燒棄捐。複以太古,結繩之前。
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
生漆過敏
隋·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:“人有稟性畏漆,但見漆便中其毒……亦有性自耐者,終日燒煮,竟不為害也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卷三五:“凡人畏漆者,嚼蜀椒涂口鼻,則可免;生漆瘡者,杉木湯、紫蘇湯、漆姑草湯、蟹湯浴之,皆良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卷三五:“凡人畏漆者,嚼蜀椒涂口鼻,則可免;生漆瘡者,杉木湯、紫蘇湯、漆姑草湯、蟹湯浴之,皆良。”
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
明‧黃成《髹飾錄》序
漆之為用也,始于書竹簡。而舜作食器,黑漆之。禹作祭器,黑漆其外,朱畫其內,于此有其貢。周制于車,漆飾愈多焉,于弓之六材亦不可闕,皆取其堅牢于質,取其光彩于文也。後,王作祭器,尚之以著色涂金之文、雕鏤玉珧之飾,所以增敬盛禮,而非如其漆城、其漆頭。也。然復用諸樂器,或用諸燕器,或用諸兵仗,或用諸文具,或用諸宮室,或用諸壽器,皆取其堅牢于質,取其光彩于文。嗚呼,漆之為用也,其大哉!又液葉共療痾,其益不少。唯漆身為癩狀者,其毒耳。蓋古無漆工,令百工各隨其用,使之治漆,
固有益于器而盛于世。別有漆工,漢代其時也。後漢申屠蟠,假其名也。然而今之工法,以唐為古格,以宋元為通法。又出國朝廠工,之始制者殊多,是為新式。于此千文萬華,紛然不可勝識矣。新安黃平沙,稱一時名匠,復精明古今之髹法,曾著《髹飾錄》二卷,而文質不適者、陰陽失位者、各色不應者,都不載焉,足以為法。今每條贅一言,傳諸後匠,為工巧之一助雲。
天啟乙丑春三月
西塘揚明撰
固有益于器而盛于世。別有漆工,漢代其時也。後漢申屠蟠,假其名也。然而今之工法,以唐為古格,以宋元為通法。又出國朝廠工,之始制者殊多,是為新式。于此千文萬華,紛然不可勝識矣。新安黃平沙,稱一時名匠,復精明古今之髹法,曾著《髹飾錄》二卷,而文質不適者、陰陽失位者、各色不應者,都不載焉,足以為法。今每條贅一言,傳諸後匠,為工巧之一助雲。
天啟乙丑春三月
西塘揚明撰
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
蔡邕《筆論》
書者,散也。欲書先散懷抱,任情恣 性,然後書之。若迫於事,雖中山 兔毫不能佳也。 夫書,先默坐靜想,隨意所適,言不出口,氣不盈息,沉密神采,如對至尊,則無不善矣。為書之體,須入其形,若坐若行,若飛若動,若往若來,若臥若起,若愁若喜,若蟲食木葉,落利劍長戈,若強弓硬矢,若水火,若雲霧,若日月,縱橫有可象者,方得謂之書矣。
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
說文解字序
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,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,視鳥獸之文,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於是始作《易》、八卦,以垂憲象。及神農氏結繩為治,而統其事,庶業其繁,飾偽萌生,黃帝之史倉頡,見鳥獸題蹄迒之跡,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,初造書契。百工以乂,萬品以察,蓋取諸夬。夬,揚於王庭。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。君子所以施祿及下,居德則忌也。
倉頡之初作書,蓋依類象形,故謂之文。其後形聲相益,即謂之字。字者,言孳乳而浸多也。著於竹帛謂之書。書者如也。以迄五帝三王之世,改易殊體。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,靡有同焉。
周禮八歲入小學。保氏教國子,先以六書。一曰指事。指事者,視而可識,察而見意。二(上)二(下)是也。二曰象形。象形者,畫成其物,隨體詰詘。日月是也。三日形聲。形聲者,以事為名,取譬相成。江河是也。四曰會意。會意者,比類合誼,以見指撝。武信是也。五曰轉注。轉注者,建類一首,同意相受。考老是也。六曰假借。假借者,本無其字,依聲託事。令長是也。
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,與古文或異。至孔氏書「六經」,左丘明述《春秋傳》,皆以古文。厥意可得而說。其後諸侯力政,不統於王。惡禮樂之害己,而皆去其典籍。分為七國,田疇異畝,車涂異軌,律令異法,衣冠異制,言語異聲,文字異形。
秦始皇帝初兼天下,丞相李斯乃奏同之,罷其不與秦文合者。斯作《倉頡篇》,中車府令趟高作《爰歷篇》,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學篇》。皆取史籀大篆,或頗省改。所謂小篆者也。是時,秦燒滅經書,滌除舊典,大發吏卒,興戍役。官獄職務繁,初有隸書,以趨約易。而古文由此絕矣。
自爾秦書有八體。一日大篆,二日小篆,三日刻符,四曰蟲書,五曰摹即,六曰署書,七日殳書,八日隸書。漢興有草書。
尉律,學僮十七以上始試。諷籀書九千字,乃得為史。又以八體試之。郡移太史並課,最者以為尚書史。書或不正,輒舉劾之。今雖有尉律不課,小學不修,莫達其說久矣。
孝宣帝時,召通《倉頡》讀者,張敞從受之。涼州刺史杜業,沛人爰禮,講學大夫秦近,亦能言之。孝平帝時,徵禮等百餘人,令說文字未央廷中,以禮為小學元士。黃門侍郎楊(揚)雄采以作《訓纂編》。凡《倉頡》以下十四篇,凡五千三百四十字,群書所載,略存之矣。
及亡新居攝,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,自以為應制作。頗改定古文。時有六書。一曰古文,孔子壁中書也。二曰奇字,即古文而有異者也。三曰篆書,即小篆。四曰左書,即秦隸書,秦始皇帝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。五曰繆篆,所以摹印也。六曰鳥蟲書,所以書幡信也。
魯恭王壞孔子宅,而得《禮記》、《尚書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。又北平侯張倉獻《春秋左氏傳》。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。其銘即前代之古文。皆自相似。雖叵復見遠流,其詳可得略說也。而世人大共非訾,以為好奇者(也)故詭更正文,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。變亂常行,以燿於世。
諸生競說字解經誼,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,云父子相傳,何得改易?乃猥曰:「馬頭人為長。」「人持十為斗。」「虫者屈中也。」廷尉說律,至以字斷法,「苛人受錢」,苛之字止句也。若此者甚眾。皆不合孔氏古文,謬於史籀。俗儒鄙夫,翫其所習,蔽所希聞,不見通學,未嘗睹字例之條,怪舊埶而善野言,以其所知為秘妙。究洞聖人之微恉,又見《倉頡篇》中幼子承詔,因號古帝之所作也,其辭有神仙之術焉。其迷誤不諭,豈不悖哉?
《書》曰:「予欲觀古人之象。」言必遵修舊文,而不穿鑿。孔子曰:「吾猶及史之闕文。......今亡矣夫!蓋非其不知而不問。人用己私,是非無定;巧說邪辭,使天下學者疑。蓋文字者,經藝之本,王政之始,前人所以垂後,後人所以識古。故曰「本立而道生」,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。今敘篆文,合以古、籀,博采通人,至於小大,信而有證,稽譔其說。將以理群類,解謬誤,曉學者,達神恉。分別部居,不相雜廁。萬物咸睹,靡不兼載。厥誼不昭,爰明以喻。其稱《易》孟氏、《書》孔氏、《詩》毛氏、《禮周官》、《春秋》左氏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,皆古文也。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
...
敘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。九千三百五十三文,「重文」一千一百六十三,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。其建首也,立一為耑。方以類聚,物以類分。同條牽屬,共理相貫。雜而不越,據形系聯。引而申之,以究萬原。畢終於亥,知化窮冥。
於時大漢,聖德熙明。承天稽唐,敷崇殷中,遐邇被澤,渥衍沛滂。廣業甄微,學士知方,探嘖索隱,厥誼可傳。粵在永元,困頓之年,孟陬之月,朔日甲申。
曾曾小子,祖自炎、神。格玄氏」,「共工氏」,縉雲相黃,共承高辛,太嶽佐夏。呂叔作藩,俾侯於許,世祚遺靈。自彼徂召,宅此汝瀕。
竊卬景行,敢涉聖門。其弘如何?節彼南山。欲罷不能。既竭愚才,惜道之味,聞疑載疑。演贊其志,次列微辭。知此者稀,儻昭所尤,庶有達者理而董之。
倉頡之初作書,蓋依類象形,故謂之文。其後形聲相益,即謂之字。字者,言孳乳而浸多也。著於竹帛謂之書。書者如也。以迄五帝三王之世,改易殊體。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,靡有同焉。
周禮八歲入小學。保氏教國子,先以六書。一曰指事。指事者,視而可識,察而見意。二(上)二(下)是也。二曰象形。象形者,畫成其物,隨體詰詘。日月是也。三日形聲。形聲者,以事為名,取譬相成。江河是也。四曰會意。會意者,比類合誼,以見指撝。武信是也。五曰轉注。轉注者,建類一首,同意相受。考老是也。六曰假借。假借者,本無其字,依聲託事。令長是也。
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,與古文或異。至孔氏書「六經」,左丘明述《春秋傳》,皆以古文。厥意可得而說。其後諸侯力政,不統於王。惡禮樂之害己,而皆去其典籍。分為七國,田疇異畝,車涂異軌,律令異法,衣冠異制,言語異聲,文字異形。
秦始皇帝初兼天下,丞相李斯乃奏同之,罷其不與秦文合者。斯作《倉頡篇》,中車府令趟高作《爰歷篇》,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學篇》。皆取史籀大篆,或頗省改。所謂小篆者也。是時,秦燒滅經書,滌除舊典,大發吏卒,興戍役。官獄職務繁,初有隸書,以趨約易。而古文由此絕矣。
自爾秦書有八體。一日大篆,二日小篆,三日刻符,四曰蟲書,五曰摹即,六曰署書,七日殳書,八日隸書。漢興有草書。
尉律,學僮十七以上始試。諷籀書九千字,乃得為史。又以八體試之。郡移太史並課,最者以為尚書史。書或不正,輒舉劾之。今雖有尉律不課,小學不修,莫達其說久矣。
孝宣帝時,召通《倉頡》讀者,張敞從受之。涼州刺史杜業,沛人爰禮,講學大夫秦近,亦能言之。孝平帝時,徵禮等百餘人,令說文字未央廷中,以禮為小學元士。黃門侍郎楊(揚)雄采以作《訓纂編》。凡《倉頡》以下十四篇,凡五千三百四十字,群書所載,略存之矣。
及亡新居攝,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,自以為應制作。頗改定古文。時有六書。一曰古文,孔子壁中書也。二曰奇字,即古文而有異者也。三曰篆書,即小篆。四曰左書,即秦隸書,秦始皇帝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。五曰繆篆,所以摹印也。六曰鳥蟲書,所以書幡信也。
魯恭王壞孔子宅,而得《禮記》、《尚書》、《春秋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。又北平侯張倉獻《春秋左氏傳》。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。其銘即前代之古文。皆自相似。雖叵復見遠流,其詳可得略說也。而世人大共非訾,以為好奇者(也)故詭更正文,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。變亂常行,以燿於世。
諸生競說字解經誼,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,云父子相傳,何得改易?乃猥曰:「馬頭人為長。」「人持十為斗。」「虫者屈中也。」廷尉說律,至以字斷法,「苛人受錢」,苛之字止句也。若此者甚眾。皆不合孔氏古文,謬於史籀。俗儒鄙夫,翫其所習,蔽所希聞,不見通學,未嘗睹字例之條,怪舊埶而善野言,以其所知為秘妙。究洞聖人之微恉,又見《倉頡篇》中幼子承詔,因號古帝之所作也,其辭有神仙之術焉。其迷誤不諭,豈不悖哉?
《書》曰:「予欲觀古人之象。」言必遵修舊文,而不穿鑿。孔子曰:「吾猶及史之闕文。......今亡矣夫!蓋非其不知而不問。人用己私,是非無定;巧說邪辭,使天下學者疑。蓋文字者,經藝之本,王政之始,前人所以垂後,後人所以識古。故曰「本立而道生」,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。今敘篆文,合以古、籀,博采通人,至於小大,信而有證,稽譔其說。將以理群類,解謬誤,曉學者,達神恉。分別部居,不相雜廁。萬物咸睹,靡不兼載。厥誼不昭,爰明以喻。其稱《易》孟氏、《書》孔氏、《詩》毛氏、《禮周官》、《春秋》左氏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,皆古文也。於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
...
敘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。九千三百五十三文,「重文」一千一百六十三,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。其建首也,立一為耑。方以類聚,物以類分。同條牽屬,共理相貫。雜而不越,據形系聯。引而申之,以究萬原。畢終於亥,知化窮冥。
於時大漢,聖德熙明。承天稽唐,敷崇殷中,遐邇被澤,渥衍沛滂。廣業甄微,學士知方,探嘖索隱,厥誼可傳。粵在永元,困頓之年,孟陬之月,朔日甲申。
曾曾小子,祖自炎、神。格玄氏」,「共工氏」,縉雲相黃,共承高辛,太嶽佐夏。呂叔作藩,俾侯於許,世祚遺靈。自彼徂召,宅此汝瀕。
竊卬景行,敢涉聖門。其弘如何?節彼南山。欲罷不能。既竭愚才,惜道之味,聞疑載疑。演贊其志,次列微辭。知此者稀,儻昭所尤,庶有達者理而董之。
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
李斯《用筆法》
夫書之微妙,道合自然。篆籀以前,不可得而聞矣。自上古作大篆,頗行於世,但為古遠,人多不詳。但為古遠,人多不詳,今斯刪略繁者,取其合理,參為小篆。凡書,非但裹結流快,終籍筆力輕健。蒙將軍恬《筆經》,猶自簡略。斯更修改,望益於用矣。用筆法,先急回,後疾下,鷹望鵬逝,信之自然,不得重改,如遊魚得水,景山興雲,或卷或舒,乍輕乍重。善思之,此理可見矣。
(原文收錄於:清。嚴可均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》 )
(原文收錄於:清。嚴可均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》 )
亞棲《論書》
凡書通即變,王變白雲體,歐變右軍體,柳變歐陽體。永禪師、褚遂良、顏真卿、李邕、虞世南等,並和書中法,後皆自變其體,以傳後世,俱得垂名。若執法不變,縱能入石三分,亦被號為「書奴」,終非自立之體。是書家之大要。
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
虞世南《書旨述》
客有通元先生,好求古跡,為餘知書啟之發源,審以臧否。曰予不敏,何足以知之?今率以聞見,隨紀年代,考究興亡,其可為元龜者,舉而敘之。
古者畫卦立象,造字設教,爰寘形象,肇乎倉史;仰觀俯察,鳥跡垂文,至於唐虞。煥乎文章,暢於夏殷,備乎秦漢。洎周宣王史史籀,循科鬥之書,采倉頡古文,綜其遺美,別署新意,號曰籀文,或謂大篆。秦丞相李斯,改省籀文,適時簡要,號曰小篆,善而行之。其倉頡象形,傳諸典策,世絕其跡,無得而稱。其籀文小篆,自周秦以來,猶或參用,未之廢黜。或刻於符璽,或銘於鼎鍾,或書之旌鉞。往往人間,時有見者。夫言篆者傳也,書者如也,述事契誓者也;字者孳也,孳乳寢多者也。而根之所由,其來遠矣。先生曰:「古文籀篆,曲盡而知之,愧無隱焉。」隸草攸止,今則未聞,願以發明,用袪昏惑。曰:「至若程邈隸體,因之罪隸,以名其書,樸略微奧,而曆禩增損,迄以湮淪。而淳喜之流,亦稱傳習,首變其法,巧拙相沿,未之超絕。史遊制於《急就》,創立草槁,而不之能。崔杜析理,雖則豐妍,潤色之中,失於簡約。伯英重以省繁,飾之銛利,加之奮逸。時言草聖,首出常倫。鍾太傅師資德昇,馳騖曹蔡,仿學而致一體,真楷獨得精妍。」而前輩數賢,遞相矛盾,事則恭守,無舍儀則。尚有瑕疵,失之斷割。逮乎王廙王洽,逸少子敬,剖析前古,無所不工。八體六文,必揆其理,俯拾眾美,會茲簡易,制成今體,乃窮奧旨。先生曰:「於戲!三才審位,日月燭明,固資異人,一敷而化。」不然者,何以臻妙?無相奪倫,父子聯鑣,軌範後昆。先生曰: 「書法元微,其難品繪,今之優劣,神用無方。」小學疑迷,惕然將寤,而旨迷之義,其可聞乎?曰:「無讓繁詞,敢以終序。」
古者畫卦立象,造字設教,爰寘形象,肇乎倉史;仰觀俯察,鳥跡垂文,至於唐虞。煥乎文章,暢於夏殷,備乎秦漢。洎周宣王史史籀,循科鬥之書,采倉頡古文,綜其遺美,別署新意,號曰籀文,或謂大篆。秦丞相李斯,改省籀文,適時簡要,號曰小篆,善而行之。其倉頡象形,傳諸典策,世絕其跡,無得而稱。其籀文小篆,自周秦以來,猶或參用,未之廢黜。或刻於符璽,或銘於鼎鍾,或書之旌鉞。往往人間,時有見者。夫言篆者傳也,書者如也,述事契誓者也;字者孳也,孳乳寢多者也。而根之所由,其來遠矣。先生曰:「古文籀篆,曲盡而知之,愧無隱焉。」隸草攸止,今則未聞,願以發明,用袪昏惑。曰:「至若程邈隸體,因之罪隸,以名其書,樸略微奧,而曆禩增損,迄以湮淪。而淳喜之流,亦稱傳習,首變其法,巧拙相沿,未之超絕。史遊制於《急就》,創立草槁,而不之能。崔杜析理,雖則豐妍,潤色之中,失於簡約。伯英重以省繁,飾之銛利,加之奮逸。時言草聖,首出常倫。鍾太傅師資德昇,馳騖曹蔡,仿學而致一體,真楷獨得精妍。」而前輩數賢,遞相矛盾,事則恭守,無舍儀則。尚有瑕疵,失之斷割。逮乎王廙王洽,逸少子敬,剖析前古,無所不工。八體六文,必揆其理,俯拾眾美,會茲簡易,制成今體,乃窮奧旨。先生曰:「於戲!三才審位,日月燭明,固資異人,一敷而化。」不然者,何以臻妙?無相奪倫,父子聯鑣,軌範後昆。先生曰: 「書法元微,其難品繪,今之優劣,神用無方。」小學疑迷,惕然將寤,而旨迷之義,其可聞乎?曰:「無讓繁詞,敢以終序。」
虞世南《筆髓論》
文字經藝之本,王政之始也。倉頡象山川江海之狀,蟲蛇鳥獸之跡,而立六書。戰國政異俗殊,書文各別,秦患多門,定為八體。後複訛謬,凡五易焉。然並不述用筆之妙,及乎蔡邕張索之輩,鍾繇王衛之流,皆造意精微,自悟其旨也。
辨應
心為君,妙用無窮,故為君也。手為輔,承命竭股肱之用,故為臣也。力為任使,纖毫不撓,尺丈有餘故也。管為將帥,處運動之事,執生死之權,虛心納物,守節藏鋒故也。毫為士卒,隨管任使,跡不拘滯故也。字為城池,大不虛,小不孤故也。
指意
用筆須手腕輕虛。虞安吉云:「夫未解書意者,一點一畫,皆求象本,乃轉自取拙,豈成書耶?」太緩而無筋,太急而無我骨,側管則鈍慢而多肉,豎管則乾枯而露骨。及其悟也,粗而不鈍,細而能壯,長而不為有餘,短而不為不足。
釋真
筆長不過六寸,捉管不過三寸,真一行二草三,指實掌虛。右軍云:「書弱紙強,筆強紙弱。」筆強者弱之,弱者強之也。遲速虛實,若輪扁斫輪,不徐不疾,得之於心,而應之於手,口所不能言也。拂掠輕重,若浮雲蔽於晴天;波撆勾截,如微風搖於碧海。氣如奔馬,亦如朵鉤,變化出乎心,而妙用應乎手。然則體約八分,勢同章草,而各有趣,無問巨細,皆有虛散。其鋒員豪蕝,按轉易也,豈真書一體?篆草章行八分等,當覆腕上搶,掠豪下開,牽撆撥<走曆>,鋒轉行草,稍助指端鉤距轉腕之狀矣。
釋行
行書之體,略同於真。至於頓挫磅礴,若猛獸之搏噬;進退鉤距,若秋鷹之迅擊。故覆筆搶豪,乃按鋒而直引其腕,則內旋外拓,而環轉紓結也。旋豪不絕,內轉鋒也。加以掉筆聯豪,若石瑩玉瑕,自然之理。亦如長空遊絲,容曳而來往;又似蟲網絡壁,勁實而複虛。右軍云:「遊絲斷而能續,皆契以天真,同於輪扁。」又云:「每作點畫,皆懸管掉之,令其鋒開,自然勁健矣。」
釋草
草則縱心奔放,覆腕轉蹙,懸管聚鋒,柔豪外拓。左為外,右為內,起伏連卷,收攬吐納,內轉藏鋒。既如舞袖,揮拂而縈紆;又若垂藤,樛盤而繚繞。蹙旋轉鋒,亦如騰猨過樹,逸虯得水,(一作躍鯉透泉)輕兵追虜,烈火燎原。或氣雄而不可抑,或勢逸而不可止。縱狂逸放,不違筆意也。右軍云:「透嵩華兮不高,逾懸壑兮能越。或連或絕,如花亂飛。若強逸意而不相副,亦何益矣?」但先緩引興,心逸自急也。仍接鋒而取興,興盡則已。又生扌族鋒,仍豪端之奇象,兔絲之縈結,轉剔刓角,多鉤篆體,或如蛇形,或如兵陣。故兵無常陣,字無常體矣。謂如水火,勢多不定,故雲字無常定也。
契妙
欲書之時,當收視返聽,絕慮凝神,心正氣和,則契於妙。心神不正,書則欹斜,誌氣不和,書則顛仆。其道同魯廟之器,虛則欹,滿則覆,中則正,正者衝和之謂也。然字雖有質,跡本無為,稟陰陽而動靜,體萬物以成形,達性通變,其常不主。故知書道元妙,必資於神遇,不可以力求也。機巧必須以心悟,不可以目取也。字形者,如目之視也。為目有止限,由執字體也。既有質滯,為目所視,遠近不同。如水在方圓,豈由乎水?且筆妙喻水,方圓喻字,所視則同,遠近則異。故明執字體也。字有態度,心之輔也,心悟非心,合於妙也。借如鑄銅為鏡,非匠者之明;假筆傳心,非毫端之妙。必在澄心運思,至微至妙之閑,神應思徹,又同鼓琴輪指妙響,隨意而生,握管使鋒,逸態逐毫而應,學者心悟於至妙,書契於無為,苟涉浮華,終懵於斯理也。
辨應
心為君,妙用無窮,故為君也。手為輔,承命竭股肱之用,故為臣也。力為任使,纖毫不撓,尺丈有餘故也。管為將帥,處運動之事,執生死之權,虛心納物,守節藏鋒故也。毫為士卒,隨管任使,跡不拘滯故也。字為城池,大不虛,小不孤故也。
指意
用筆須手腕輕虛。虞安吉云:「夫未解書意者,一點一畫,皆求象本,乃轉自取拙,豈成書耶?」太緩而無筋,太急而無我骨,側管則鈍慢而多肉,豎管則乾枯而露骨。及其悟也,粗而不鈍,細而能壯,長而不為有餘,短而不為不足。
釋真
筆長不過六寸,捉管不過三寸,真一行二草三,指實掌虛。右軍云:「書弱紙強,筆強紙弱。」筆強者弱之,弱者強之也。遲速虛實,若輪扁斫輪,不徐不疾,得之於心,而應之於手,口所不能言也。拂掠輕重,若浮雲蔽於晴天;波撆勾截,如微風搖於碧海。氣如奔馬,亦如朵鉤,變化出乎心,而妙用應乎手。然則體約八分,勢同章草,而各有趣,無問巨細,皆有虛散。其鋒員豪蕝,按轉易也,豈真書一體?篆草章行八分等,當覆腕上搶,掠豪下開,牽撆撥<走曆>,鋒轉行草,稍助指端鉤距轉腕之狀矣。
釋行
行書之體,略同於真。至於頓挫磅礴,若猛獸之搏噬;進退鉤距,若秋鷹之迅擊。故覆筆搶豪,乃按鋒而直引其腕,則內旋外拓,而環轉紓結也。旋豪不絕,內轉鋒也。加以掉筆聯豪,若石瑩玉瑕,自然之理。亦如長空遊絲,容曳而來往;又似蟲網絡壁,勁實而複虛。右軍云:「遊絲斷而能續,皆契以天真,同於輪扁。」又云:「每作點畫,皆懸管掉之,令其鋒開,自然勁健矣。」
釋草
草則縱心奔放,覆腕轉蹙,懸管聚鋒,柔豪外拓。左為外,右為內,起伏連卷,收攬吐納,內轉藏鋒。既如舞袖,揮拂而縈紆;又若垂藤,樛盤而繚繞。蹙旋轉鋒,亦如騰猨過樹,逸虯得水,(一作躍鯉透泉)輕兵追虜,烈火燎原。或氣雄而不可抑,或勢逸而不可止。縱狂逸放,不違筆意也。右軍云:「透嵩華兮不高,逾懸壑兮能越。或連或絕,如花亂飛。若強逸意而不相副,亦何益矣?」但先緩引興,心逸自急也。仍接鋒而取興,興盡則已。又生扌族鋒,仍豪端之奇象,兔絲之縈結,轉剔刓角,多鉤篆體,或如蛇形,或如兵陣。故兵無常陣,字無常體矣。謂如水火,勢多不定,故雲字無常定也。
契妙
欲書之時,當收視返聽,絕慮凝神,心正氣和,則契於妙。心神不正,書則欹斜,誌氣不和,書則顛仆。其道同魯廟之器,虛則欹,滿則覆,中則正,正者衝和之謂也。然字雖有質,跡本無為,稟陰陽而動靜,體萬物以成形,達性通變,其常不主。故知書道元妙,必資於神遇,不可以力求也。機巧必須以心悟,不可以目取也。字形者,如目之視也。為目有止限,由執字體也。既有質滯,為目所視,遠近不同。如水在方圓,豈由乎水?且筆妙喻水,方圓喻字,所視則同,遠近則異。故明執字體也。字有態度,心之輔也,心悟非心,合於妙也。借如鑄銅為鏡,非匠者之明;假筆傳心,非毫端之妙。必在澄心運思,至微至妙之閑,神應思徹,又同鼓琴輪指妙響,隨意而生,握管使鋒,逸態逐毫而應,學者心悟於至妙,書契於無為,苟涉浮華,終懵於斯理也。
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
王羲之《筆勢論 》
序
告汝子敬:吾觀汝書性過人,仍未閑規矩,父不親教,自古有之,今述《筆勢論》一篇開汝之悟,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,章有指歸,定其模楷,詳其舛謬,撮其要實,錄此便宜,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,轉筆處眾莫識其源,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,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,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,今書《樂毅論》一本、《筆勢論》一篇貽爾藏之,勿播於外,緘之祕之,不可示知諸友,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,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,學者兩月可見其功,天性靈者百日亦知,其本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,學而祕之,世有名譽,筆削久矣。罕有奇者始克有成,研精覃思,考諸規矩,存其要略,以為斯論初成之時,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,吾詐云失矣。蓋自祕之,甚不苟傳也。
創臨章第一
夫紙者,陣也;筆者,刀槊也;墨者,兵甲也;水硯者,城池也;本領者,將軍也;心意者,副將也;結構者,謀策也;颺筆者,吉凶也;出入者,號令也;屈折者,殺戮也;點畫者,磊落也;戈斾者,斬斫也;放縱者,快利也;著筆者,調和也;頭角者,蹙捺也;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,一遍正腳手,二遍少得形勢,三遍微微似本,四遍加其遒潤,五遍兼加抽拔,如其生澀,不可便休,兩行三行,創臨惟取滑健,不得計其遍數也。
啟心章第二
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,凝神靜慮,預想字形大小、偃仰、平直,振動則筋脈相連,意在筆前,然後作字。若平直相似,狀如算子,上下方整,前後齊平,此不是書,但得其點畫耳。昔宋翼常作是書,繇乃叱之,遂三年不敢見繇,即潛心改跡,每作一波常三過折,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,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,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,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,屈折如鋼鉤,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,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,狀如驚蛇之透水,激楚浪以成文,似虯龍之蜿蜒,謂其妙也。若鸞鳳之徘徊,言其勇也;擺撥似驚雷掣電,此乃飛空妙密,頃刻浮沈統攝,鏗鏘啟發,厥意能使昏迷之輩漸覺勝心博識之流,顯然開朗。
視形章第三
視形象體變貌猶同逐勢,瞻顏高低有趣,分均點畫,遠近相須播布,研精調和,筆墨鋒纎,往來疏密相附,鐵點銀鉤,方員周整,起筆下筆忖度尋思,引說蹤由永傳,今古智者榮身益世,方懷浸潤之深,愚者不俟。佳談如暗塵之視錦,生而知之發憤學,而悟者忘餐,此乃妙中增妙,新中更新,金書錦字本領為先,盡說安危,務以平穩為本分,間布白上下、齊平均,其體制大小尤難,大字促之貴小,小字寬之貴大,自然寬狹,得所不失,其宜橫則正如孤舟之橫江渚,豎則直若春筍之抽寒谷。
說點章第四
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,或如蹲鴟,或如科斗,或如瓜瓣,或如栗子,存若鶚口,尖如鼠屎,如斯之類,各稟其儀,但獲少多學者開悟。
處戈章第五
夫斫戈之法,落竿峨峨如長松之倚溪谷,似欲倒也。復似百鈞之弩初張,處其戈意,妙理難窮,放似弓張箭發,收似虎鬥龍躍,直如臨谷之勁松,曲類懸鉤之釣水,稜層切於雲漢,倒載隕於山崖,天門騰而地戶躍,四海謐而五嶽封,玉燭明而日月敞,繡綵亂而錦紋翻。
健壯章第六
夫以屈腳之法彎如角弓之張烏焉,為鳥之類是也。立人之法如烏之在柱,首彳亻之類是也。踠腳之法如壯士之屈臂,鳳飛凡氣之例是也。急引急牽,如雲中之掣電,日月目因之例是也。踠腳(兆刂)斡上捺下撚終始轉折,悉令和韻,勿使蜂腰鶴膝放縱,宜存氣力,視筆取勢行中廓落,如勇士伸鉤,方剛對敵,麒麟鬥角,虎湊龍牙,筋節拏拳,勇身精健,放法如此,書進有功也。牽引深妙,皎在目前,發動精神,提撕志意,(兆刂)剔精思祕不可傳。夫作右邊折角,疾牽下微開,左畔斡轉,令取登對,勿使腰中傷慢,視筆取勢直截向下趨義常存,無不醒悟。
教悟章第七
凡字處其中,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,右相復宜,麤於左畔,橫貴乎纖,豎貴乎麤,分間布白,遠近宜均,上下得所,自然平穩,當須遞相掩,蓋不可孤露形影,及出其牙鋒展轉翻筆之處,即宜察而用之。
觀彩章第八
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,勢並悉不同,或有藏鋒者大,藏鋒在於腹內,而起側筆者乏。亦不宜抽細而且緊,押筆者入。從腹起而押之,又雲利道而牽押,即合也。結筆者撮。漸次相就必始然矣,參乎妙理,察其徑趣,憩筆者俟失。憩筆之勢,視其長短俟,失右腳須欠也。息筆者逼逐。息止之勢,向上久久而緊抽也。蹙筆者將蹙即捺角也,將謂劣盡也,緩下筆要得所,不宜長不宜短。戰筆者合戰陣也,合葉也,緩不宜長及短也。厥筆者成機促抽上勿使傷長,厥謂其美者視形勢成機,是臨事而成最妙處。帶筆者盡細抽勿賒也,帶是回轉走入之類,裝束身體,字含鮮潔,起下筆之勢,法有輕重也。盡為其著而復反筆抽之。翻筆者先,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。亦不宜長腰短項,疊筆者時劣。緩不宜長。起筆者不下(於腹內,舉勿使露筆起,止取勢,令不失節。),打筆者廣度。(打廣而就狹廣謂,快健又不宜遲及修補也。)
開要章第九
夫作字之勢,飾甚是為難,鋒銛來去之則反復還往之法在乎精熟尋察,然後下筆作,ノ字不宜遲,乀不宜緩,而腳不宜賒,腹不宜促,又不宜斜,角不宜峻,不用作其稜角二字合為一體,(並不宜闊)重不宜長,單不宜小,復不宜大,密勝乎疏,短勝乎長。
節制章第十
夫學書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,不得上寬下窄。如此則是頭輕尾重,不相勝任。不宜傷密,密則似痾瘵纏身(不舒展也),復不宜傷疏,疏則似溺水之禽(諸處傷慢)。不宜傷長,長則似死蛇掛樹(腰肢無力)。不宜傷短,短則似踏死蝦蟆(形醜而闊也)。此乃大忌,可不慎歟?
察論章第十一
臨書安帖之方至妙無窮,或有迴鸞返鵲之飾,變體則於行中或有生成臨谷之戈,放龍牋於紙上,徹筆則鋒煙雲起,如萬劍之相成,落紙則椑楯施張,蹙踏江波之錦,若不端嚴手指,無以表記心靈,吾務斯道,廢寢忘餐,懸歷歲年乃今稍稱矣。
譬成章第十二
凡學書之道有多種焉,初業書要類乎本,緩筆定其形勢,忙則失其規矩,若擬目前要急之用,厥理難成,但取形質快健、手腕輕便,方員大小各不相犯,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,莫以字大難而慢展豪頭,如是則筋骨不等,生死相混,儻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,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,余《樂毅論》一本書為家寶,學此得成,自外咸就,勿以難學而自惰焉。
告汝子敬:吾觀汝書性過人,仍未閑規矩,父不親教,自古有之,今述《筆勢論》一篇開汝之悟,凡斯字勢猶有十二章,章有指歸,定其模楷,詳其舛謬,撮其要實,錄此便宜,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,轉筆處眾莫識其源,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,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,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,今書《樂毅論》一本、《筆勢論》一篇貽爾藏之,勿播於外,緘之祕之,不可示知諸友,窮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,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,學者兩月可見其功,天性靈者百日亦知,其本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,學而祕之,世有名譽,筆削久矣。罕有奇者始克有成,研精覃思,考諸規矩,存其要略,以為斯論初成之時,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,吾詐云失矣。蓋自祕之,甚不苟傳也。
創臨章第一
夫紙者,陣也;筆者,刀槊也;墨者,兵甲也;水硯者,城池也;本領者,將軍也;心意者,副將也;結構者,謀策也;颺筆者,吉凶也;出入者,號令也;屈折者,殺戮也;點畫者,磊落也;戈斾者,斬斫也;放縱者,快利也;著筆者,調和也;頭角者,蹙捺也;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,一遍正腳手,二遍少得形勢,三遍微微似本,四遍加其遒潤,五遍兼加抽拔,如其生澀,不可便休,兩行三行,創臨惟取滑健,不得計其遍數也。
啟心章第二
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,凝神靜慮,預想字形大小、偃仰、平直,振動則筋脈相連,意在筆前,然後作字。若平直相似,狀如算子,上下方整,前後齊平,此不是書,但得其點畫耳。昔宋翼常作是書,繇乃叱之,遂三年不敢見繇,即潛心改跡,每作一波常三過折,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,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,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,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,屈折如鋼鉤,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,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,狀如驚蛇之透水,激楚浪以成文,似虯龍之蜿蜒,謂其妙也。若鸞鳳之徘徊,言其勇也;擺撥似驚雷掣電,此乃飛空妙密,頃刻浮沈統攝,鏗鏘啟發,厥意能使昏迷之輩漸覺勝心博識之流,顯然開朗。
視形章第三
視形象體變貌猶同逐勢,瞻顏高低有趣,分均點畫,遠近相須播布,研精調和,筆墨鋒纎,往來疏密相附,鐵點銀鉤,方員周整,起筆下筆忖度尋思,引說蹤由永傳,今古智者榮身益世,方懷浸潤之深,愚者不俟。佳談如暗塵之視錦,生而知之發憤學,而悟者忘餐,此乃妙中增妙,新中更新,金書錦字本領為先,盡說安危,務以平穩為本分,間布白上下、齊平均,其體制大小尤難,大字促之貴小,小字寬之貴大,自然寬狹,得所不失,其宜橫則正如孤舟之橫江渚,豎則直若春筍之抽寒谷。
說點章第四
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,或如蹲鴟,或如科斗,或如瓜瓣,或如栗子,存若鶚口,尖如鼠屎,如斯之類,各稟其儀,但獲少多學者開悟。
處戈章第五
夫斫戈之法,落竿峨峨如長松之倚溪谷,似欲倒也。復似百鈞之弩初張,處其戈意,妙理難窮,放似弓張箭發,收似虎鬥龍躍,直如臨谷之勁松,曲類懸鉤之釣水,稜層切於雲漢,倒載隕於山崖,天門騰而地戶躍,四海謐而五嶽封,玉燭明而日月敞,繡綵亂而錦紋翻。
健壯章第六
夫以屈腳之法彎如角弓之張烏焉,為鳥之類是也。立人之法如烏之在柱,首彳亻之類是也。踠腳之法如壯士之屈臂,鳳飛凡氣之例是也。急引急牽,如雲中之掣電,日月目因之例是也。踠腳(兆刂)斡上捺下撚終始轉折,悉令和韻,勿使蜂腰鶴膝放縱,宜存氣力,視筆取勢行中廓落,如勇士伸鉤,方剛對敵,麒麟鬥角,虎湊龍牙,筋節拏拳,勇身精健,放法如此,書進有功也。牽引深妙,皎在目前,發動精神,提撕志意,(兆刂)剔精思祕不可傳。夫作右邊折角,疾牽下微開,左畔斡轉,令取登對,勿使腰中傷慢,視筆取勢直截向下趨義常存,無不醒悟。
教悟章第七
凡字處其中,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,右相復宜,麤於左畔,橫貴乎纖,豎貴乎麤,分間布白,遠近宜均,上下得所,自然平穩,當須遞相掩,蓋不可孤露形影,及出其牙鋒展轉翻筆之處,即宜察而用之。
觀彩章第八
夫臨文用筆之法復有數,勢並悉不同,或有藏鋒者大,藏鋒在於腹內,而起側筆者乏。亦不宜抽細而且緊,押筆者入。從腹起而押之,又雲利道而牽押,即合也。結筆者撮。漸次相就必始然矣,參乎妙理,察其徑趣,憩筆者俟失。憩筆之勢,視其長短俟,失右腳須欠也。息筆者逼逐。息止之勢,向上久久而緊抽也。蹙筆者將蹙即捺角也,將謂劣盡也,緩下筆要得所,不宜長不宜短。戰筆者合戰陣也,合葉也,緩不宜長及短也。厥筆者成機促抽上勿使傷長,厥謂其美者視形勢成機,是臨事而成最妙處。帶筆者盡細抽勿賒也,帶是回轉走入之類,裝束身體,字含鮮潔,起下筆之勢,法有輕重也。盡為其著而復反筆抽之。翻筆者先,然翻轉筆勢急而疾也。亦不宜長腰短項,疊筆者時劣。緩不宜長。起筆者不下(於腹內,舉勿使露筆起,止取勢,令不失節。),打筆者廣度。(打廣而就狹廣謂,快健又不宜遲及修補也。)
開要章第九
夫作字之勢,飾甚是為難,鋒銛來去之則反復還往之法在乎精熟尋察,然後下筆作,ノ字不宜遲,乀不宜緩,而腳不宜賒,腹不宜促,又不宜斜,角不宜峻,不用作其稜角二字合為一體,(並不宜闊)重不宜長,單不宜小,復不宜大,密勝乎疏,短勝乎長。
節制章第十
夫學書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,不得上寬下窄。如此則是頭輕尾重,不相勝任。不宜傷密,密則似痾瘵纏身(不舒展也),復不宜傷疏,疏則似溺水之禽(諸處傷慢)。不宜傷長,長則似死蛇掛樹(腰肢無力)。不宜傷短,短則似踏死蝦蟆(形醜而闊也)。此乃大忌,可不慎歟?
察論章第十一
臨書安帖之方至妙無窮,或有迴鸞返鵲之飾,變體則於行中或有生成臨谷之戈,放龍牋於紙上,徹筆則鋒煙雲起,如萬劍之相成,落紙則椑楯施張,蹙踏江波之錦,若不端嚴手指,無以表記心靈,吾務斯道,廢寢忘餐,懸歷歲年乃今稍稱矣。
譬成章第十二
凡學書之道有多種焉,初業書要類乎本,緩筆定其形勢,忙則失其規矩,若擬目前要急之用,厥理難成,但取形質快健、手腕輕便,方員大小各不相犯,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,莫以字大難而慢展豪頭,如是則筋骨不等,生死相混,儻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,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,余《樂毅論》一本書為家寶,學此得成,自外咸就,勿以難學而自惰焉。
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
歐陽詢《傳授訣》
每秉筆必在圓正,氣力縱橫重輕,凝思靜慮。當審字勢,四面停均,八邊俱備;長短合度,粗細折中;心眼准程,疏密被正。最不可忙,忙則失勢;次不可緩,緩則骨癡;又不可瘦,瘦當枯形,複不可肥,肥即質濁。細詳緩臨,自然備體,此是最要妙處。貞觀六年七月十二日,詢書付善奴授訣。
蔡邕《九勢八字訣》
夫書肇于自然,自然既立,陰陽生焉;陰陽既生,形勢出矣。藏頭護尾,力在字中,下筆用力,肌膚之麗。故曰:勢來不可止,勢去不可遏,惟筆軟則奇怪生焉。
凡落筆結宇,上皆覆下,下以承上,使其形勢遞相映帶,無使勢背。
九勢
轉筆,宜左右回顧,無使節目孤露。
藏鋒,點畫出入之跡,欲左先右,至回左亦爾。
藏頭,圓筆屬紙,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。
護尾,畫點勢盡,力收之。
疾勢,出於啄磔之中,又在豎筆緊趯之內。
掠筆,在於趲鋒峻趯用之。
澀勢,在於緊駃戰行之法。
橫鱗,豎勒之規。
此名九勢,得之雖無師授,亦能妙合古人,須翰墨功多,即造妙境耳
凡落筆結宇,上皆覆下,下以承上,使其形勢遞相映帶,無使勢背。
九勢
轉筆,宜左右回顧,無使節目孤露。
藏鋒,點畫出入之跡,欲左先右,至回左亦爾。
藏頭,圓筆屬紙,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。
護尾,畫點勢盡,力收之。
疾勢,出於啄磔之中,又在豎筆緊趯之內。
掠筆,在於趲鋒峻趯用之。
澀勢,在於緊駃戰行之法。
橫鱗,豎勒之規。
此名九勢,得之雖無師授,亦能妙合古人,須翰墨功多,即造妙境耳
歐陽詢《八訣》
丶(點)如高峰之墜石。
L(豎彎鉤)似長空之初月。
一(橫)若干裡之陣雲。
丨(豎)如萬歲之枯藤。
(斜鉤)勁松倒折,落掛石崖。
(橫折鉤)如萬鈞之弩發。
丿(撇)利劍截斷犀、象之角牙。
ㄟ(捺)一波常三過筆。
澄神靜慮,端己正容,秉筆思生,臨池志逸。虛拳直腕,指齊掌空,意在筆前,文向思後。分間 布白,勿令偏側。墨淡則傷神彩,絕濃必滯鋒毫。肥則為鈍,瘦則露骨,勿使傷於軟弱,不須怒降為奇。四面停勻,八邊具備,短長合度,粗細折中。心眼准程,疏密欹正。筋骨精神,隨其大小。不可頭輕尾重,無令左短右長,斜正如人,上稱下載,東映西帶,氣宇融和,精神灑落,省此微言,孰為不可也。
L(豎彎鉤)似長空之初月。
一(橫)若干裡之陣雲。
丨(豎)如萬歲之枯藤。
(斜鉤)勁松倒折,落掛石崖。
(橫折鉤)如萬鈞之弩發。
丿(撇)利劍截斷犀、象之角牙。
ㄟ(捺)一波常三過筆。
澄神靜慮,端己正容,秉筆思生,臨池志逸。虛拳直腕,指齊掌空,意在筆前,文向思後。分間 布白,勿令偏側。墨淡則傷神彩,絕濃必滯鋒毫。肥則為鈍,瘦則露骨,勿使傷於軟弱,不須怒降為奇。四面停勻,八邊具備,短長合度,粗細折中。心眼准程,疏密欹正。筋骨精神,隨其大小。不可頭輕尾重,無令左短右長,斜正如人,上稱下載,東映西帶,氣宇融和,精神灑落,省此微言,孰為不可也。
衛鑠《筆陣圖》
夫三端之妙,莫先乎用筆;六藝之奧,莫重乎銀鉤。昔秦丞相斯,見周穆王書,七日興嘆,患其無骨。蔡尚書邕,入鴻都觀碣,十旬不返,嗟其出群。故知達其源者少,喑於理者多。近代以來,殊不師古,而緣情棄道,才記姓名,或學不該贍,聞見又寡,致使成功不就,虛費精神,自非通靈感物,不可與談斯道矣。今刪李斯筆妙,更加潤色,總七條並作其形容,列事如左,貽諸子孫,永為模範,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。筆要取崇山絕仞中兔毛,八九月收之。其筆頭長一寸,管長五寸,鋒齊腰強者。其硯取前涸新石,潤澀相兼,浮津耀墨者。其墨取廬冊之松煙,代郡之鹿膠,十年以上,強如石者為之。紙取東陽魚卵,虛柔滑凈者。凡學書字,先學執筆,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,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。下筆點畫波撇、屈曲,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。初學先大書,不得從小。善鑒者不寫,善寫者不鑒。善筆力者多骨,不善筆力者多肉,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,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。多力豐筋者聖,無力無筋者病。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。
一[橫]如千裏陣雲,隱隱然其實有形。
丶[點]如高峰墜石,磕磕然實如崩也。
丿[撇]陸斷犀象。
乙[折]百鈞弩發。
丨[豎]萬歲枯藤。
丶[捺]崩浪雷奔。
刁[橫折彎鉤,以“刁”代替]勁弩筋節。
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,執筆有七種:有心急而執筆緩者,有心緩而執筆急者。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,心手不齊,意後筆前者敗。若執筆遠而急,意前筆後者勝。又有六種用筆:結構員備如篆法,飄飄灑落如章草,兇險可畏如八分,窈窕出入如飛白,耿介特立如鶴頭,郁拔縱橫如古隸。然心存委曲,每為一字各象其形,斯造妙矣,書道畢矣。永和四年上虞制記。
一[橫]如千裏陣雲,隱隱然其實有形。
丶[點]如高峰墜石,磕磕然實如崩也。
丿[撇]陸斷犀象。
乙[折]百鈞弩發。
丨[豎]萬歲枯藤。
丶[捺]崩浪雷奔。
刁[橫折彎鉤,以“刁”代替]勁弩筋節。
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,執筆有七種:有心急而執筆緩者,有心緩而執筆急者。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,心手不齊,意後筆前者敗。若執筆遠而急,意前筆後者勝。又有六種用筆:結構員備如篆法,飄飄灑落如章草,兇險可畏如八分,窈窕出入如飛白,耿介特立如鶴頭,郁拔縱橫如古隸。然心存委曲,每為一字各象其形,斯造妙矣,書道畢矣。永和四年上虞制記。
蘇軾《跋錢君倚書遭遺教經》
人貌有好醜,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。言有辯訥,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。書有工拙,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。錢公雖不學書,然觀其書,知其為挺然忠信禮義人也。軾在杭州,與其子世雄為僚,因得其所書佛《遺教經》刻石,峭峙有勢不回之。孔子曰:「仁者其言也仞。」今君倚之書,蓋仞雲。將至曲江,船上灘欹側,撐者百指,篙聲石聲葷然,四頋皆濤瀨,士無人色,而吾作字不少衰,何也?吾更變亦多矣,置筆而起,終不能一事,孰與且作字乎?
訂閱:
文章 (Atom)